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娱乐八卦 >

盲目追捧明星流量不如提高文化含量

2021-07-09 10:19 来源:杨园三居 浏览:

  近年来,流量明星成为各行各业的香饽饽。互联网环境下,造星路径呈现工业化、多元化特征,各种各样的人以各种各样的方式爆红。一个原本默默无闻的无名之辈一旦跻身流量明星行列,随之而来的就是在各大综艺、晚会、舞台上“刷脸”,跨界风雨无阻。拥有流量就意味着拿到了各种艺术门类的通行证,凭借流量可以打破行业限制、专业限制,直接跳过“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十年磨一剑”的积累过程,在专业演员梦寐以求的舞台上放飞自我。

  流量本身似乎并不带有褒贬属性,大多数流量明星收获关注都是源于自己的一技之长,如演员塑造角色深入人心、歌手创作音乐传唱不绝、舞者以舞技征服观众,包括短视频制作者以优质内容引发共鸣、网络主播以鲜明个人风格吸睛等,都有其火的实力和底气。但在“流量至上”观念的利益驱动下,也存在通过打擦边球、秀下限、模仿抄袭等各种手段博关注,增加流量的现象,这也造成了流量明星的鱼龙混杂。文艺领域,尤其是综艺节目、各类晚会对流量的盲目追捧,某种程度上使得这类非正常现象愈演愈烈。

  回顾今年各大卫视、商业平台的元旦跨年晚会、春节晚会、元宵晚会以及各类主题晚会等,堆砌流量之风已经刮出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今年的元旦跨年晚会,流量明星在各大晚会间穿梭赶场引发热议。有网友指出,一个跨年夜,不少明星同时出现在两三个卫视,个别明星甚至出现在了五个跨年晚会的舞台上。打开电视机,刚在一个电视台看到他在演唱,换个台还是他在唱,让人感到错乱。平心而论,流量明星中不乏实力派,他们的出现对于提高晚会收视率、拉到更多赞助有一定的帮助。然而,如此赶场实际上会导致观众的审美疲劳,甚至引发观众反感,最终结果也会事与愿违。

  如果说歌舞类节目中流量明星的赶场尚且在自己的专业领域,一些综合性舞台对流量明星的盲目追捧则已经超越了专业范畴。近两年,越来越多的大型舞台开始使用“专业演员+流量明星”的组合方式,包括语言类节目在内,大量舞台节目加入了偶像歌手、网红、主播等流量明星,有些节目的设计甚至完全在围着流量明星转。“流量+”的组合方式在影视剧、综艺节目中已经较为常见,大型晚会对流量明星也格外青睐,但是这类情况一旦成为普遍现象,甚至将流量作为节目关注度和质量的保障,我们就不得不提高警惕了。如果“流量+”的组合方式只是节目组的一种创新探索和满足观众多元需求的尝试,这样的做法自然无可厚非。但是,选择流量明星首先考虑的是迎合,而不是适合,势必给人一种堆砌流量、受流量裹挟的感觉,最终也会引发观众反感。

  各类舞台全力打造精彩节目的用心值得肯定,但是,盲目堆砌流量的办法并不是赢得观众的正道。今年春节期间,央视春晚推出的特别节目《国宝回家》引发好评,河南卫视推出的《唐宫夜宴》以及在博物院实拍的“河南博物院元宵奇妙夜”爆红出圈,都是不唯流量的典型代表。节目中没有花样流量明星,也没有炫目的灯光舞美,依靠着对传统文化元素的敬畏与珍视、传承与创新,巧妙运用新科技、新媒体,以文化打动人。相比之下,一些盲目堆砌流量明星,唯流量马首是瞻,看似“星”光闪耀的舞台却显得黯然失色。

  分析《国宝回家》《唐宫夜宴》的成功之处,其胜在文化内涵和编排创意,胜在主创团队对传统文化的挖掘和对舞台艺术的敬畏。通过堆砌流量讨好部分观众的节目实际上是一种偷懒行为,把大量精力和经费花在流量明星身上,对作品的打磨却打了折扣,完全是本末倒置。与其费尽心思堆砌花样流量明星,毫无创意地机械“刷脸”,不如把更多精力和经费放在作品创意上,挖掘文化元素,增加文化内涵。实践已经证明,流量并非万金油,用好了能为作品增光添彩,用不好就会造成彼此消耗,盲目的“牵手”,对于流量明星来说是一种自毁,对于节目来说,结果也只能是得不偿失。

  《光明日报》( 2021年03月17日 1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