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天赏花,晚上看戏。”迅速跻身全国网红城市的南京,正在以一场场新颖而深刻的小剧场演出,展现江苏文化创新创造的活力。
眼下紫金文化艺术节小剧场单元(第二届)演出过半,20场小剧场演出依次登台,时时给人惊喜;下个月,来自全国的23部小剧场好戏又将来南京竞演。在春风沉醉的江南夜晚,人们将留住怎样的文艺记忆和城市印象?
小而美,“剧”好看
“这是在南京,甚至江苏都不曾见过的戏剧形态。”《影剧院之夜》的演员肖明在该剧内部彩排时就被吓了一跳,“来了好多人哇!”果不其然,该剧上周在国民小剧场正式演出时一票难求。
正在南京进行的紫金文化艺术节小剧场单元(第二届),精选了20部参演剧目,包括13部我省最新“孵化”的原创剧目、7部在全省范围内遴选的优秀剧目。随着演出过半,它们丰富而多元的面貌也一一呈现。
“我没有想到,舞台上居然放着一个巨大透明的‘白匣子’,演员全部在其内演出。随着光影在幕布上斑驳投射,白匣子是演出空间,又是心理空间;既是影剧院,又是一个审讯室……”由南京市艺术创作研究院和南京艺术学院影视学院联合出品的《影剧院之夜》讲述了1931年南京中共的一处重要联络站在暴露后进行情报传递的故事。那个“疼痛而又绚烂”的夜晚和创新的呈现一起定格在80后观众汪水竞心中。
这样的新鲜体验还有很多。
比如南京市话剧团创排的《心房间》上演,让最近来南京游玩的武汉观众李聪连连感叹小剧场真的太近了,近到观众可以触摸到演员的衣服,看到他们的表情,感受到他们的气息;近到剧中身份为超市推销员的女主角,随时就可以将自己托盘中切成小块的月饼、快冲麦片递到顾客(第一排观众)手中。导演李珺认为,小剧场除了空间小之外,也包括观演关系更加贴近。“在这样狭小的空间里,观众可以近距离观察剧中人物如何相遇,如何转变,最终如何救赎,演员的情绪是不是真诚。这里边掺不得一点假。”
再比如在江北新区的红色广场,前来观看沉浸式戏剧《红色记忆》的观众,不必正襟危坐,而是跟随剧中英雄人物的脚步“亲历”各个历史场景。工人在铁道上呐喊,战士在芦苇丛中匍匐,党员在陋室内密谈,义士在工厂里罢工……现场,南京大学博士生张丁心感慨地说,“在孙津川烈士的呼喊下,在王荷波烈士的告别中,革命精神的血脉在我的内心世界偾张。”
话剧、儿童剧、昆剧、锡剧、柳琴戏……这一周来,每天至少有一部小剧场戏剧在位于南京大街小巷的小剧场上演,带来了一场场鲜活的对话和深沉的思考。就像中国剧协主席濮存昕所言,轻盈、欢乐而富有游戏感的小剧场戏剧,往往又不失思想的新颖和深刻。
真诚对话,视野开阔
江苏历史名人在此次小剧场演出中,沉淀出一道精彩的文化风景线。已经上演的小剧场话剧《半世随园》、小剧场昆剧《千年一叹》,分别将镜头对准文化名人袁枚和金圣叹,通过创新的小剧场表达方式,深挖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力量。
担任《半世随园》编剧的南京传媒学院在校生周思廷说,她把袁枚看成300年前的“先锋老头”,虽然已过去两个多世纪,历史上的随园已不在,但随园主人袁枚代表的这一文化现象仍然令人久久回味。《千年一叹》则由苏州昆剧院创排,编剧周琰希望通过寻找古代知识分子心灵迷失的出路,给当代年轻人解惑,“希望这部戏剧让大家找到共鸣。”
从已经上演的剧目来看,小剧场虽小,但创作者的视野却很开阔。南京林业大学水杉剧社的师生们在话剧《疾走天使》中演绎了急救医生这一特殊职业面临的生死抉择;宿迁市柳琴剧团演出的柳琴戏《渔歌》敏锐地聚焦“十年禁渔”这一关乎国计民生的重大主题;南通市文联等打造的话剧《生日》则在家庭与社会、昨日与今天的时空交织中层层递进,以一个家庭的五次庆生勾勒出时代的集体记忆。
“小剧场确实装不下天下事,但小舞台却可以浓缩大世界,在救护车一趟趟来来往往匆匆忙忙紧紧张张的许多间隙,也会陆陆续续留下各种社会关系的斑驳投影。”文艺评论家张永祎说,在《疾走天使》的舞台上,正中央放着一个巨大的十字架,十字架下方有一扇门——这是急救医生们的抉择之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