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娱乐八卦 >

著名导演、中国影协名誉主席李前宽逝世

2021-08-28 09:29 来源:杨园三居 浏览:

play stop

mute max volume

 

 

repeat

 

著名导演、中国影协名誉主席李前宽逝世

昨天上午8时29分,我国第四代导演代表人物、中国电影家协会名誉主席李前宽在浙江宁波慈溪逝世,享年80岁。李前宽以拍摄主旋律电影著称,他和妻子肖桂云是中国影坛知名的银幕伉俪,多年来一直合作拍片,二人合拍的电影《开国大典》在中国主旋律影片发展中具有里程碑意义。

推动北影节由“季”改“节”

1941年1月4日,李前宽出生于辽宁大连。1964年,他从北京电影学院美术系毕业,被分配到长春电影制片厂,开始了他的电影创作生涯。1981年,李前宽和当时同在长春电影制片厂的导演肖桂云首次携手,联合拍摄电影《佩剑将军》,此后,李前宽与肖桂云这两个名字,便紧紧地连在一起。

1989年上映的电影《开国大典》,成为李前宽和肖桂云在中国电影史上写就的光辉一页。此后,两人又凭借《决战之后》(上下)再次征服影坛。1993年,在毛泽东诞辰100周年之际,两人推出力作《重庆谈判》。之后,两人还陆续创作了表现中华儿女奋起抗战的《七七事变》,以及《金戈铁马》《旭日惊雷》《世纪之梦》《红盖头》《星海》等多部影片。

作为主要拍摄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的导演,李前宽对近代中国历史颇有研究,他创作的影片有着深邃的思想内涵和宏大的史诗气质,对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塑造也颇见功力,力图将人物塑造得有血有肉。

除了电影创作,李前宽也为中国电影事业的发展做出过不少贡献。他曾担任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电影家协会主席、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等职。他曾建议成立电影频道,为中国电影在荧屏上提供一处源头活水。

北京国际电影节当年由“季”改“节”,也有李前宽的一份功劳。首届北影节创立于2011年,为了规避国内“节”太多的局面,当时叫“北京国际电影季”。但李前宽认为,首先这个说法就不太通;而且,如果要和国际电影节接轨,必须更名为“节”,设立评奖及常设机构,这样才能吸引更多好作品和优秀电影人来到北京。李前宽给相关部门的建议很快就得到批复,并最终被采纳。在他的不断推动下,第二届北京国际电影节由“季”改“节”,第三届北京国际电影节正式启动天坛奖评奖单元。

《开国大典》成为经典之作

献礼新中国成立40周年的电影《开国大典》是李前宽和肖桂云最具知名度的代表作。该片用俯瞰历史的角度,把庞杂的历史提炼和概括为一部波澜壮阔的英雄史诗;并用纪实手法展现了开国大典这一重要历史时刻,再现了我国领袖的风采。

“当知道《开国大典》的本子给我们之后,心情非常激动,随之而来的就是特别大的压力。我们的创作时间总共只有一年,一开始我们试图搭建开国大典的场景,这就需要一年,成本高达500万元,等于当时拍一部电影的成本。最后我们绝处逢生,想到了使用资料片画面,但不是简单拿来,而是要让资料片和拍摄出来的镜头有机结合。”肖桂云曾这样回忆《开国大典》的拍摄过程。

“《开国大典》是主流电影的经典之作,在中国红色电影的发展中是标志性作品,占有重要的地位。影片既以史诗风格的宏大叙事震撼观众,也通过细腻的场景和生动的细节打动观众。”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长饶曙光认为,该片在宏观叙事层面几乎已经登峰造极,日后的其他主旋律作品,大多只能在其他方面寻求突破。“这部影片放到今天仍不会过时,年轻观众依旧可以通过这部作品深刻理解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并被片中人民群众的伟大力量和领袖的智慧所感染。”

做人实在,当导演有智慧

“我年龄比他大,但他比我先进北京电影学院,所以我一直叫他师兄。”回忆起师哥、好友、同行李前宽,导演丁荫楠的语气颇为沉痛。“他身上有东北人的豪气,特别热情,人缘十足。我们俩都拍主旋律题材,经常在一起切磋。作为第四代导演的带头人之一,他为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做出了开创性贡献。他在艺术上非常执着,责任感和奉献精神都很强。”丁荫楠透露,据他所知,李前宽已经患病很长时间,但他的状态一直很好,一点也不消极,“每次见他都是笑容满面,没有生病的样子,说自己还有很多创作计划。本来我们还想着今年好好聚聚,没想到他突然就去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