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ay stop
mute max volume
repeat
李京盛
很长时间里,在国产历史题材电视剧领域,存在着古装剧的高歌猛进与历史剧的逐渐式微现象。但今年以来,种种迹象表明,古装剧热正在退潮,投放市场的几部大古装剧基本上反响平平,豆瓣评分也创下新低。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历史剧能够自动收复失地而重回主场。今天的古装剧固然需要提质减量,摆脱“怪力乱神”类虚构内容的纠缠而实现其内容更新;历史剧要“满血复活”,则需跳出“权谋政治”情结并寻求新的审美表达手法。实际上,古装剧与历史剧,并不存在一个非此即彼的问题。无论是用古装剧还是用历史剧,都可以实现对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而在避免了二者各自存在的问题和弊端,并相互吸取了对方的优长和特点之后,我们或许可以期待一种新历史题材创作的样式。
得失之辨:
古装剧与历史剧的此消彼长
作为中国电视剧的传统类型之一,历史剧创作确曾有过辉煌的成绩,许多历史剧甚至已成为了中国电视剧史上的经典之作。像《汉武大帝》《三国演义》《雍正王朝》《天下粮仓》《大明王朝1566》《大秦帝国》以及近年来创作的《赵氏孤儿》《大清盐商》等等,都在人们的记忆中,留有深刻印象。
但历史剧近年来被挤出创作主场,除了产业环境的改变等客观原因之外,其自身原因主要还有三条:传统的历史剧往往过度集中于“帝王家谱”式的故事内容,在题材狭窄的同时,也缺失了更加宏大的历史视野和更加丰富的人物形象;对封建的“权谋政治”“帝王权术”和“宫闱密事”的描写兴趣过于浓厚,使君臣的权谋争斗在剧中成了历史发展的主线;传统历史剧创作在观念突破和形式创新上缺乏表现,比起古装剧的内容多元、类型多样和手法多变,历史剧愈来愈显得面目呆板,在面对年轻观众和新的电视剧审美潮流与技术手段上,传统历史剧已落后了许多。
与此同时,古装剧在从历史剧中分离出来之后,确实是开创了一种新的想象性历史的叙事方式,丰富了中国电视剧的内容和样式,也适应了年轻人的观赏趣味,有一些高品质的古装剧作,如《琅琊榜》《清平乐》《长安十二时辰》《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鹤立华亭》《庆余年》等,它们在虚构故事里融入的历史情结和表达出的历史镜象都颇具历史意蕴,故事讲述得精致,把握住历史感与想象力之间的平衡,描摹和再现历史场景的细腻,也体现出了创作者的才华和创新成果。这些作品不但得到观众认可,同时也扩大了中国电视剧在海外的影响力。还有一些古装剧,以青春励志、热血成长为主题,将一些现代人的情绪与观念,植入历史语境中,丰富了古装剧的题材类型,如《大宋少年志》等,这些也都应看作是古装剧对中国电视剧的贡献。
但同时也有一些古装剧,从内容到形式,都缺少了这种正向的创新力。比如古偶、古宠、言情等等,只求古今混搭反差后的效果,而不顾内容与情节逻辑的合理等等。
未来之势:
对新历史题材剧创作的期待
对“新历史题材剧”抱以期待的前提,是避免古装剧和历史剧各自存在的问题和弊端,摆脱当前古装剧“过度虚构历史幻象”和克服传统历史剧“过度沉迷帝王情节”,在保持各自类型化发展的同时,能优势互补,各施擅长,让厚重感与青春化、历史文本与想象才华,依史写实与虚史写意,传统魅力与流行时尚既能融为一体,又有多元表达,实现各自的进阶与提升。
在此基础上,新历史题材剧要具备更加开阔的历史视野,把创作的目光面向更加广阔的历史层面和社会生活层面,既要有纵览历史风云的宏大叙事,也需要有寻常巷陌中的红尘烟火。新历史题材创作也同样应该体现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立场。流传至今而魅力仍在的《清明上河图》中所描绘的历史风物、社会场景、生活状态、五行八作和人物百态,对新历史题材剧创作其实就是一个很好的启示。
新历史题材剧要具备丰富的历史想象力和艺术感染力。之所以要强调历史想象力,是因为对历史题材影视剧创作而言,想象力不仅是一种更生动更形象的对历史的开掘力、创造力和表现力,某种意义上,它也属于让历史具备“艺术真实”的能力。想象力更能让历史题材创作具备“诗史相融”的品格和魅力。因此新历史题材剧创作,在实现历史思维与审美思维的结合上,还要倾注巨大的艺术心血,让历史既能呈现出它自身真实的力量,又能焕发出夺目的艺术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