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娱乐八卦 >

豫剧《程婴救孤》何以盛演20年

2023-05-30 05:10 来源:杨园三居 浏览:

  光明日报记者 刘江伟 王胜昔

  3月18日晚,北京梅兰芳大剧院。深沉悠扬的音乐中,豫剧《程婴救孤》完满落幕,台下响起如潮般的掌声,久久未停。

  每到这一刻,中国剧协副主席、主演李树建总会泪眼婆娑。2000年,他初到河南豫剧院二团,面对破旧不堪,几乎是奄奄一息的剧院,却毫不犹豫定下“精品立团”的理念,后来便有了《程婴救孤》这部戏,剧院也由此焕发新生。“磨好戏、出精品”,对李树建、对豫剧院二团来说,有着更非凡的意义。

  今年是《程婴救孤》上演20周年。二十年磨一戏,李树建带领剧组一路攀爬、一路艰辛,也在一路荣耀、一路收获,几乎囊括了戏曲界所有大奖:中国艺术节文华大奖、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中国戏曲学会奖;被搬上银幕后,又获得第13届中国电影华表奖……

  据不完全统计,河南豫剧院二团演出该剧达2000余场;全国有近20个剧种争相移植《程婴救孤》,各类演出约两万场。《程婴救孤》剧组还走进美国、法国、意大利、泰国等20余个国家和地区,在世界刮起了“豫剧风”。

  新时代呼唤更多的精品力作。《程婴救孤》盛演20年,这对当下创作有何启示?日前,众多专家学者和主创团队再次回到创作现场,从《程婴救孤》的创演经历中,探寻新时代精品创作密码和钥匙。

豫剧《程婴救孤》何以盛演20年

3月18日晚,《程婴救孤》在京演出剧照。资料图片

  “程婴救孤”是个老故事。从《史记》中的最早记载,到元杂剧《赵氏孤儿》,再到法国思想家伏尔泰改编的《中国孤儿》,“赵氏孤儿”的故事家喻户晓,被各种文艺形式改编演绎着。

  李树建很早便认定这个戏。在他看来,传统是戏曲取之不尽的文化源泉,民间是戏曲的广阔舞台。他看过京剧的《赵氏孤儿》,“故事好,感人肺腑”。

  老戏怎么演?李树建尝试过原貌复排,演两场就不行了,“入戏太慢”。

  老戏要新演。“戏曲美既有历史稳定性,又有时代可变性,戏曲只有实现现代转换,与时俱进,才能符合当代观众的审美趣味。”编剧陈涌泉在操刀改编剧本时,将原来的主题由复仇改为讴歌人性的光辉和不畏强权、维护正义的民族精神,重点突出了正义与邪恶的较量、善良与残暴的比拼。

  陈涌泉始终贴着传统的脉络纹理,既不因循守旧,也不魔改戏说,对原有情节进行大幅度裁剪,该详则详,该略则略。“现代转换不是对传统戏曲的否定,而是对中国传统戏曲固有的美学神韵新的张扬,对中华传统美德、民族精神新的萃取。”他说。

  排演新戏,谈何容易?服装道具都要重新添置。导演张平粗略估算一下,最少要30万元。而当时二团的账面上只剩800块钱。“就是砸锅卖铁,也要筹到排戏的钱。”李树建骑上自行车,找亲戚托朋友,四处去拉赞助。

  总导演黄在敏清晰记得:“那时剧院只剩一个空架子,戏箱破败不堪,戏帽如同出土文物,乐器跟柴火棒一样。没有排练剧场,只能借其他剧团的场地。”不过,相比于硬件的破败,演员的“那股劲儿”,令他至今感慨不已。

  2004年,《程婴救孤》拿到第七届中国艺术节的入场券。当时,剧组提前一周赶赴杭州,住在一个地下室招待所内,全部时间用来排练。演员们都憋着劲,不到演出结束,绝不出去闲逛。“精品哪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的是这种拼劲和较真。”黄在敏说。

  功夫总算不负有心人!《程婴救孤》最终夺得第十一届文华大奖第一名,实现了河南省在文华大奖上零的突破,并被评为中国艺术节观众最喜爱的剧目第一名。

  李树建感慨,创作是剧团的中心任务,作品是剧团的立身之本,打磨精品是剧团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这是颠扑不破的真理,“我们成功了”。

  《程婴救孤》夺得大奖后,剧组没有因胜利而停滞不前,而是不断地修改完善。20年来,《程婴救孤》大的修改就有十余次,小的修改已不计其数,而且每次修改都有明显的提升。

  中国剧协原党组书记季国平表示,精品是经得起市场检验的剧目,精品是与观众息息相通的剧目,精品是能够反映全人类共通价值的剧目。事实证明,《程婴救孤》完全具备了精品的这些要素,他们走出了一条“用精品意识指导艺术,用精品艺术吸引观众”的传统戏曲现代传承发展的新路子。

  《光明日报》( 2023年03月24日 09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