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娱乐八卦 >

谈古说今|川剧《江姐》的别样川味

2023-06-16 11:10 来源:杨园三居 浏览:

play stop

mute max volume

 

 

repeat

 

谈古说今|川剧《江姐》的别样川味

谈古说今|川剧《江姐》的别样川味

  □ 记者 于国鹏

  3月7日晚,由重庆市川剧院创排的川剧《江姐》在山东省会大剧院演出。这场演出是鲁渝文化艺术交流活动之一。记者前去采访时看到,演出现场观众反响热烈。看完这台用四川方言演出的大戏,观众被红岩精神深深打动,也被原汁原味的川剧艺术感染。

  江姐的故事,大家非常熟悉。文艺工作者先后创作排演了歌剧、京剧《江姐》等多种多样的艺术作品,并拍摄了电影《江姐》。歌剧《江姐》,早已成为中国民族歌剧的经典作品之一。其中的经典唱段《红梅赞》,更是广为传唱。

  有众多经典《江姐》作品在前,再创作一台川剧很不容易,尽管重庆是故事的发生地。写什么内容,不算难,故事就摆在那里;怎么写,怎么演,怎么呈现,能做到不平淡,有新意,才是最大的难点。川剧《江姐》搬上舞台后,参加了中国艺术节并斩获文华大奖,足以证明这台川剧大戏的成功。

  在川剧《江姐》中,经过戏曲化改编的《红梅赞》也是主旋律,“红岩上红梅开,千里冰霜脚下踩,三九严寒何所惧,一片丹心向阳开”四度唱响。每当听到这熟悉的唱词,一枝傲雪迎寒正在盛开的红梅,一片巍然屹立坚贞不屈的红岩——这样的场景就会浮现在观众眼前。革命者对信仰的忠诚,不怕牺牲的豪迈,对光明未来的坚定信念,通过画面展现出来,通过旋律传递出来,看了令人心生敬意,听了让人热血沸腾。

  令人称道的是,川剧《江姐》在不断打磨提升过程中,于川剧特有的川语川话、川腔川调、川音川韵里,还成功融进了很多新内容。比如,该剧吸收党史研究的新成果“狱中八条”,并在剧中进行了比较充分且自然的展现。这也成为该剧的亮点之一。

  查阅党史资料,记者了解到更多细节。“狱中八条”有着特殊的历史背景。70多年前,关押在白公馆、渣滓洞的300多名革命志士,为了总结斗争经验教训,开始征求意见,展开讨论,争取有朝一日向党报告。江姐(江竹筠)口拟了一份讨论大纲,这也成为后来“狱中八条”形成的基础。经过多次深入讨论,汇集起来的意见逐渐完善、成熟。

  从狱中脱险后的罗广斌,即小说《红岩》的作者之一,凭借记忆把意见整理出来。1949年12月25日,即重庆解放后的第25天,罗广斌写成《重庆党组织破坏经过和狱中情形的报告》,上报给中共重庆市委。“狱中八条”共八条3000余字,就是根据报告的第七部分“狱中意见”提炼而成。

  到了1989年,重庆市委党史研究室原副主任胡康民,根据川东地下党老同志萧泽宽等提供的线索,在重庆市档案馆找到了这份报告,并加以整理和挖掘,这就是现在大家熟知的“狱中八条”。

  “狱中八条”分别是:防止领导成员腐化;加强党内教育和实际斗争的锻炼;不要理想主义,对上级也不要迷信;注意路线问题,不要从右跳到左;切勿轻视敌人;重视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的经济、恋爱和生活作风问题;严格进行整党整风;惩办叛徒特务。

  这是一份珍贵的党史资料、一份厚重的党性教材、一份沉甸甸的政治嘱托,对党的建设具有重要价值。在今天看来,依然具有很强的警示意义。

  在川剧《江姐》中,狱中革命者讨论“狱中八条”的场景获得戏剧化呈现。当江姐走向刑场英勇就义前,舞台背景屏上打出的画面,就是竖行书写的完整的“狱中八条”内容。在演出现场,观众面对此情此景,感受到的震撼可想而知。

  加入这个情节,如点睛之笔,为川剧《江姐》增加了前所未有的新意,深化了戏曲主题,并赋予了时代价值。这台大戏也因此更加站稳了脚跟。

  在艺术表现方面,川剧《江姐》的写意化表达,也别具匠心,别出新意,别有味道,令人印象深刻。让记者感觉特别新鲜的,是“绣红旗”情节的舞台表现。这一部分“大写意”的艺术处理方式,恰到好处地体现出创新程式之灵巧用心,又于收放开合间传达出了人物情感的多重变化。

  在小说《红岩》中,“绣红旗”是一个特别精彩也特别激动人心的段落。当狱中的同志们听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国旗是五星红旗时,决定把珍藏的一面红旗拿出来,绣成一面国旗,虽然她们都没有见过五星红旗到底什么样子。五星红旗绣好后,大家请江姐“来宣布胜利的到临,也请你揭开这象征黎明和解放的战旗”。

  小说中这样写道: